中国重汽从濒临破产,通过改革重组重获新生,并步入快速发展的过程,也和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在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后脱胎换骨,并在重生中得到升华和发展,跨入快速发展的新天地,产销规模跻身世界重卡行业前列。
制定重组方案
中国重汽的前身,是有着“三汽”之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简称重汽集团)。它是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黄河重型汽车曾经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泯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并于上世纪末陷入破产边缘:资产总额93.63亿元,负债129.67亿元,累计亏损83亿元,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生产陷入停顿。
2000年7月26日,时任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7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重汽的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原则同意将重汽主体部分下放山东管理,并调任济南市副市长马纯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兼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企业进行改革重组。当年12月27日,以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四位总理、副总理同意,正式批准《关于重汽集团下放山东部分分立重组破产方案的编制》,为中国重汽的新生创造了政治、经济条件。
随后,以马纯济为核心的中国重汽新领导班子,开始了艰难而复杂的重组方案制订。首先将划归山东管理的55家二级核算单位,打破法人界限,进行彻底重组,资产、人员根据重汽未来发展需要进行重新洗牌、分类安置,确保新组建的重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制订重组方案的同时,马纯济多方筹集资金,迅速启动生产。重型汽车月产销量由一二百台,迅速提高到五六百台,市场形势开始好转,职工情绪开始凝聚。
重组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
逐步恢复生机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宣告成立。马纯济响亮提出,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重汽存在的问题。新的中国重汽要实现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阶段性目标。
新重汽成立后,一积极落实各项重组政策,一面凝聚队伍,启动生产,抓清理债务,裁减冗员,理顺机制……企业逐渐恢复生机。
马纯济认为,原重汽的衰落,虽然有市场的因素,但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内部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从新重汽成立的第一天起,新的领导班子就明确提出,新重汽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勇于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为此,他们开始了大张旗鼓地开展“四个创新”工程,实施“三个坚定不移”、打造产品“四个平台”以及营销工作的“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解决了重汽多年来企业发展无目标、产品开发无方向、企业管理无章法等弊病,初步建立了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成立之初,中国重汽就响亮地提出“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的口号,确立了内强素质、外朔形像,树立“认真负责、科学务实、创名牌、争一流”的企业精神。
减员分流是难题
减员分流,是国企改革最大的困难,也是新生的中国重汽改革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是中国重汽通过重组实现新生的必然选择。然而,减员分流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国务院的重组要求,中国重汽要将7万多的职工队伍,减少到2万人,困难可想而知。
此时,中国重汽提出了“重组无情人有情,企业破产党组织不能‘破产’”,确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考虑职工实际,制定了“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的原则,从摸底调查到研究制订相关办法,从宣传发动到具体实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在保持企业稳定的前提下,顺利实施了减员分流工作,稳妥分流了52000人,主业在岗人员送到20000人,其中济南地区分流1.8万人。
在减员分流的同时,积极推动再就业工程,为分流或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各部门,千方百计开辟再就业渠道,通过改制、剥离和发展第三产业,有近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减员分流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问题,使企业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为中国重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重型汽车财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问题的请示》,经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朱镕基四位领导同意,正式批复,中国重汽重组工作正式落下大幕。
然而,重组虽已结束,精彩却刚刚开始。新重汽成立后,产销量实现连年翻番增长。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重汽的产销规模已由原来的3800辆飞速提高到接近20万辆,跻身世界重卡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