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重型卡车制造商德国曼(MAN)要与占据国内市场份额20%的中国重汽上演技术换市场的“清宫辫子戏”。倘可转换票据获全数行使,MAN在中国重汽的权益将增至25%的股份。除了股权,曼会与中国重汽订立一项七年期的技术许可协议。
这份协议初看起来中方获益匪浅,但是先别急着高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无数血淋淋的案例证明了类似的合作方式很不靠谱。德国曼公司虽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但在国内却不是那么回事。中国重汽重蹈覆辙技术换市场是一条不归路 (20日,南方网)
程远评述:中国重型汽车的发展和轿车走的道路完全不同,和轻型车走的路也不尽相同。八十年代初,中国重型车引进斯泰尔以后,消化吸收了二十多年。后来国内最好的重型车就是斯泰尔。在国内市场上以相对落后的车型战胜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车型,如沃尔沃等。号称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的重型车巨头,一个个在中国市场上折戟沉沙,都没能站住脚。销量最好,发展最快的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
重型车的合资企业都不成功,确实值得思考、研究。有人说这次重汽引进的技术是落后的,我不怎么相信。中国重汽在重型车领域也都是专家,他们未必会把落后七年的车型引进中国,甚至出了高价。从理性上考虑,我不太相信。
八十年代为了发展轿车,有一种说法:“造卡车是小学生,造轻型车是中学生,只有造轿车才是大学生”。当时有一点贬低卡车的意思。后来东风主管商用车的老总童东城提出:“造轿车是大学生,造卡车是研究生”,就是说轿车所有的技术,重型车都有,而重型车的有些技术,轿车未必有。这些年,看了一些国外高端中型车,它们的技术含量的确很高。但是在我国市场上,技术含量高的国外重型车却竞争不过技术相对低的国产卡车,这说明市场竞争的确有个“性价比”和发展阶段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可能最需要的还是实用技术。
中国重型汽车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发展,走了很多年,走得比较成功。但现在发展遇到了技术瓶颈,需要更新技术,提高档次,通过合资是一种解决方式。曼多次在中国谈合资,但都没有成功,说明这个企业比较难缠。重汽与曼在中国市场谈合资,应立足于主动地位,不能委曲求全,毕竟,市场才是第一要素,中国市场旺盛的需求,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我们一定要运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