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三城联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开发区的交通建设也开始了大步提速。加强区域交通协调、实现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开发区的交通运输正在实现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
现在开发区的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55公里,全区公路形成了以“五横”(黄张路、淮河路、黄河路、长江路、滨海公路)“三纵”(江山路、团结路、昆仑山路)“一环”(环岛路)为主干架,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道路网络。而青岛海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胶州湾隧道连接线道路、高速公路管家楼收费口迁移、疏港高架工程、南港一号路工程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完成,更让开发区逐步构筑起了“大交通”发展格局。
对外交通体系逐步蔓延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开发区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原有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青莱高速公路、省道薛馆路、省道黄张路、滨海公路基础上又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张。这也让开发区的对外交通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胶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开发区内高速公路均与大桥实现了互通衔接,这大大减少了“青黄”之间车辆行驶时间并减轻了胶州湾高速、黄张路、204国道等现有环胶州湾公路的压力。而胶州湾海底隧道作为连接“青黄”之间最便捷的通道也极大地方便了两地市民的往来。
与此同时,开发区的绕城交通通行能力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增加对外疏导能力,减少绕城交通与城市交通、疏港交通的交叉,开发区重点推进了双积路贯通段及现状双积路改造工程,增加贯穿南北货运快速通道,加强城际交通道路连接,提高疏港车辆通行能力。西向推进了长江路路西延至胶南204国道的长江路西延道路工程,使对外交通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增加了开发区及过境车辆通行方式。
区内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为承接对外交通体系的扩张,开发区也逐步完善了内部交通网络。新建了疏港专用公路、团结路西延段等多条城市设施功能齐全的道路,改造了龙岗山路、黄张路、太行山路等疏港及城市交通重要干线。目前,开发区农村公路共有66条,全长135公里。
作为滨海城区,开发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域条件,构筑海上交通体系也成了开发区区域交通的重点。随着全区加速构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前湾港的吞吐量已成为青岛港口主体,现已建成38泊位,年吞吐量3.8亿吨。于2009年底投入运营的青岛前湾南港区,现已建成13个泊位,航线辐射150多个国家。中国大陆沿海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黄岛油港码头拥有1-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0万吨级原油码头各一座,原油码头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
此外,开发区还拥有黄岛轮渡码头、安子旅游交通码头、前湾平安码头、竹岔岛陆岛交通码头4座客运码头以及6家海上旅游交通企业。如今,已开通客运航线6条、开辟海上旅游航线7条,运力20余艘,客位近千人。全区现有的水运企业11家,各类船舶40艘,总载重吨位30000余吨,港口经营企业6家。借助前湾港、南港、唐岛湾、大造船、董家口港口建设等潜在优势,开发区积极发展港航物流服务业,成立了青岛宝邯贸易有限公司、青岛和信物流有限公司、青岛鼎钧经贸有限公司等28家具有规模的港航物流企业。
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进一步优化
2012年10月,开发区管家楼收费口迁移工程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这与周边城市道路(如富源一号路、富源九号路、团结路、开拓路、昆仑山路等)形成衔接,解决了城市交通车辆、疏港交通车辆以及进出高速公路车辆相互交叉的问题。
优化疏港交通体系,满足疏港车辆与城市车辆通行顺畅,提高现状疏港高架桥利用率,开发区还规划实施了黄河路高架等八项道路工程建设。打通千山南路千山北路,增加疏港内部通道;黄河路高架桥工程,解决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交叉干扰;打通疏港高架与通河路,现状疏港高架落地连接富源六号线,提高疏港高架桥利用率;打通澎湖岛街,增加疏港内部通道。同时,规划实施江山路与淮河路分离式立交工程、湾底疏港主干路打通工程、现状疏港高架桥拓宽改造工程。
据开发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开发区已开工建设了湾底疏港高架、南港一号路工程,进一步完善南港区疏港交通。该工程北接疏港高架一期,南跨越前湾港路沿现状疏港路,穿越齐长城路、前湾港保税港区、长白山路后落地,沿港区南侧走向,接入齐长城东路,道路全长11公里,目前,南港一号路已基本完成路基开挖及路基爆破整平,湾底疏港路高架已完成桩基151根,扩大基础11处,已完成投资3亿元,计划2013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