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记者贩菜:夜行十小时 颠簸收菜路》
1月25日早上5点12分,四下里还是一片漆黑,只有货车大灯在夜幕中探向前方。刺骨的寒风,从车窗上的缝隙里灌进驾驶室,打在脸上,生疼。菜商陈丽琴低着头,赶紧把碎花布围巾紧了紧,只留了眼睛那儿的一条缝。
“走!先奔崔家村,收小黄瓜。”陈丽琴招呼着开车的司机“老三”。崔家村是山东寿光华龙镇附近有名的小黄瓜种植村。这一趟,陈丽琴要收1.5吨左右的小黄瓜。
陈丽琴是山东寿光金民果蔬合作社的“老人儿”,寿光附近哪个村的大棚里种什么,什么时候下菜,什么时候拔秧(轮换品种),她一清二楚。
陈丽琴收的菜大部分都进了北京,前几天收的是西红柿,这几天变成了小黄瓜和扁豆。虽然没去过北京,但她对千里之外北京人冬天吃的是哪儿的菜“门儿清”。这几天,赶上年根儿,各地的要货都大,“走着,去晚了就被别人收走了。”
货车向前飞奔,借着车大灯的光亮,往远处望去,道路两边是各种各样的蔬菜暖棚,密密麻麻的。
40多分钟后,货车一脚刹车,停在了一片田地旁。天还没大亮,记者跟着陈丽琴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排水沟和田埂,摸到一个蔬菜大棚的门前。
“老唐,老唐,今天的黄瓜摘完了吗?”陈丽琴朝大棚里喊。只见一位50多岁的庄稼汉,从绿油油的黄瓜叶丛中钻出来,“差不多了,这个棚有400来斤,前面那个棚500斤,今儿有个900来斤。”老唐摘下手套,指着墙边已经装在塑料袋里的小黄瓜。
“今天还按昨天的价,一斤三块一,行不?”陈丽琴掰开一根小黄瓜,咬了一口。
“那可不行,这都到年根儿了,工人的工钱都涨了,一天都80块了,一斤咋说也要三块三!”老唐点了根烟,倚在一旁的矮墙上,“再说,我们还得帮你装箱不是?”(下转第三版)
三块二,你这一下涨太多了。”陈丽琴立马还价。烟头明暗了十几次,老唐吐口,同意了。
从大清早忙到中午,小货车走了4个村,收了30多个大棚,总算把3000多斤小黄瓜和6000斤左右扁豆角敛齐。
坐在回城的车上,陈丽琴终于端起水杯喝了几口,脖子上的围巾歪斜得没了样子。
下午2点34分,货车回到了合作社的装卸货站点。此时刘建春的大卡车边已经围了三四辆收菜回来的小货车。足足两个多小时,近千箱、总重24.3吨的蔬菜装上了车,鸣笛返程。
东营、黄骅、天津、廊坊,卡车一路不停。
晚上11点52分,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卡车停在了京沪高速大羊坊收费站外。正前面,等待进京的货车排了500多米的长龙,“12点前货车不能进五环,大家都在这等呢。”刘建春趴在方向盘上,抽空伸了伸腰。
26日凌晨,刘建春的货车驶入了收费站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他跳下卡车,带着收费站的交警来到卡车一侧。“嘶”的一声,刘建春用螺丝刀在车厢外包裹的棉被上,划出一个10多厘米的口子。“都是菜,你看一下。”1点25分,卡车驶入新发地市场神农门,回到了30多个小时前它出发的地方,早已守候多时的卸货工人围了上来,三五人合力拉下厚厚的棉被,开始卸货。
“快点,物美和大润发超市早上都要补货,赶紧卸车。”40分钟后,一辆装满寿光蔬菜的中型货车,奔向市区的超市货架。
22小时,单程500多公里,菜农、菜商、货车司机、装卸工人,近百人“接力”,让山东鲜菜一天内,从田间大棚摆上了北京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