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一定是矛盾的对立面吗?答案是否定的。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指出,将从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提升燃油品质、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六方面对机动车污染防治进行治理。
这是继2012年10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后,国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行动指南。过去一年来,广东、北京等地先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已得到了中央和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行动计划》中涉及汽车产业的政策将有望得到有力的执行。
值得称道的是,与以往环保政策相比,此次政策偏向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不再一味强调限制汽车总量,而是标本兼治,综合考虑在用车和新车的排放控制,通过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污染和拥堵问题,将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机遇。比如油品质量提升、黄标车淘汰、低速汽车升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都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
首先,加强对在用车的排放治理。
一是为黄标车淘汰提出明确时间表。《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
黄标车等老旧机动车的淘汰一直是困扰大城市的难题。2012年我国黄标车保有量1500万辆,约占汽车保有量的14%,却排放了60%以上的氮氧化物,是汽车减排的重点。倘若黄标车淘汰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未来四年,无疑客车和重卡行业都将受益于黄标车淘汰带来的报废更新需求。
二是首次提出“研究缩短公交车、出租车强制报废年限”,提高在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品质。公交车市场主要以报废更新需求为主,如果公交车强制报废年限能够明显缩短,将大幅增加公交车需求量。
三是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提出“自2017年起,新生产的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保有量大的低速汽车一直是机动车领域的尴尬地带。这部分车辆多在农村、城郊作为货运或者非法客运使用,排放水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不可轻视。提高低速汽车的节能环保要求将直接促进其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
其次,对于新车的治理不再一限了之,而是采取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等措施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尽管提出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但如果限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政策仅针对国内为数不多的特大型城市,那么这一政策对乘用车市场销量的影响将较为有限。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达到60%以上”的明确目标,将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大有助益。
其三,切实解决燃油品质和尿素供应等相关问题。提升燃油品质,“在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车油不匹配是汽车行业的痼疾,如能解决这一问题,将为汽车行业排放标准升级扫清障碍。此外,还提出“加快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如果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进展顺利,那将为国四标准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场史上最严的“呼吸拯救战”中,汽车产业不仅没被当做严打的靶子,还能收获很多“战利品”更好地前行。“治污”并不意味着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相信,其他行业亦然。在此,我们看到了国家关于治理空气污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