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

点击收起

中集:冷链装备业务 百亿仍只是起点

中集车辆 2020-07-09 09:19:23
品牌首页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所吃的生鲜果蔬、肉制品、海产品等食品,从田间地头或加工厂,到储存运输、销售,最终到老百姓餐桌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可以统称为“冷链物流”。通俗点讲,冷链物流就是需要具有一定温度控制的完整供应链系统。

  随着老百姓收入提高,人均GDP突破1万美金,消费升级已是大趋势,由此带来的国内冷链物流市场旺盛,有研究表明,这个行业正处在高速增长期,未来数年内达到万亿规模。

中集冷链物流

  作为已在冷链装备行业深耕20多年的企业,中集的装备已基本覆盖全冷链物流环节,当下,中集正积极整合旗下各业务板块优势资源,加强战略布局,希望通过领先的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运营服务,补齐行业短板,为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中集集团副总裁黄田化介绍,从全冷链物流装备规模来看,国内很难再找到实力媲美中集的企业,“我们目前的业务规模已有约百亿,相信伴随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公司强化战略布局,未来几年有望再增长数倍。我们长期看好这个领域,百亿仍只是起点。”

  巨量市场却“春秋混战” 行业呼吁高品质产品

  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包括原料预冷、冷藏储存、干线运输、城市前置仓储、城市配送、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冷链物流所涉及的环节较多,高企的物流成本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最大痛点。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老百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食品等的冷链需求旺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站在风口。

  特别是近几年,城市消费不断升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食品新鲜健康的追求异常显著,推动了冷链流通率的提升。此外,生鲜电商等新业态的高速崛起,也给冷链物流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新增需求,同时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冷链物流体系,这些综合利好因素进一步刺激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高速发展。有机构研究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200亿元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冷链物流在国家整个物流产业中的占比仍不到3%,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此外,整个冷链物流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冷链物流的每个环节参与的企业体量均有限,知名巨头型企业缺乏。据麦肯锡的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干线冷链运输前10企业在整个干线冷链运输市场的总市场占有率不到5%,冷库仓储前10企业在整个冷库仓储市场的总市场占有率不到15%。

  “根源在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整体还处于市场待规范和法规待完善的初级发展阶段。”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原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制冷专业总工程师马进表示。

  具体而言,首先是整个市场(特别是冷链运营商和消费者)的冷链意识还比较薄弱。以生鲜果蔬为例,我国生鲜果蔬产品上游冷链渗透率只有10%,而欧美国家上游渗透率约90%。基于成本考虑,目前,我国不少生鲜果蔬在产地采摘后并没有预冷和冷藏、或没有按标准预冷和冷藏,运输也没有采用合标的冷藏车,而是采用棉被、冰块等原始冷藏手段运输,甚至直接使用普通货运车辆运输,到消费终端。

中集冷链物流

  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并不了解产品的整个储运过程是否规范,只关注到产品的品牌、颜色等表面现状,在面对同样外观的相同产品时,都会倾向于更便宜的产品,消费者相信两者的品质差不多,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冷链知识和意识还相对薄弱。

  除冷链意识薄弱外,我国冷链装备市场不完善,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以冷藏车为例,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21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差距很大,市场上因低端产品的大量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冷链装备质量不过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易腐食品的大量浪费。

  有机构数据显示,在我国,生鲜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高达25%、12%和15%,而发达国家均不到5%。高企的腐损率每年不仅会带来数千亿元的浪费,还给食品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健康食品的旺盛需求。

  马进表示,正是因为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还处于尚待规范的初级发展阶段,准入门槛低,各环节的入局者众,市场监管疏,形成了“春秋无义战”的混战局面。“要想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一是国家需要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二是需要尊重标准且综合实力强的大体量企业积极参与,并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出台政策,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特别是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补齐冷链物流行业短板,需要像包括中集集团在内的了解国际规则,研发和制造能力强大,且能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大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马进表示。

  “中集集团是中物联冷链委的轮值主席单位,也是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中集集团副总裁黄田化表示,“当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市场发展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集冷链技术缘自德国 装备水平对标国际标准

  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冷链运输的前景,中集很多年前就已着手投入研究和生产,近几年更是明确将“冷链解决方案”列为集团的战略业务。那么,中集战略布局冷链物流行业具有哪些优势?又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呢?作为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梳理中集冷链装备业务的发展过程或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中集冷链物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集成为全球干货集装箱世界冠军后,顺应国内外贸易中对冷藏集装箱的旺盛需求,决定开启冷藏集装箱生产。1995年,中集在上海成立了中集的第一家冷藏箱公司,主要装备和冷藏技术均从德国引进。经过四五年的努力,中集通过吸收和消化德国装备技术、工艺技术以及核心供应链,对冷藏箱制造工艺和结构,包括一些核心的发泡设备,进行改良,最终基本完成了冷藏箱的国产化,这些国产化的冷藏集装箱主要客户仍是海外航运巨头们,但产品在达到严苛的欧美发达国家标准的同时,成本大大降低,这助力中集在短短几年后迅速成为冷藏集装箱领域世界冠军。

中集冷链物流

  由于储备了丰富的冷藏技术和制造经验,中集在1998年顺利收购了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冷藏箱厂,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青岛冷箱”)和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2003年收购了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基本上完成全国冷藏箱制造布局。至今,中集一直蝉联标准冷藏箱产销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冷藏箱市场份额超50%。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对冷藏箱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需求,中集还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至今已为客户提供数百款特种冷藏箱。中集的冷藏箱成为全球海上长途冷链运输的主力。

  而当中集将集装箱制造的优势迁移至道路运输车辆后,作为内陆干线运输主力的冷藏车也进入中集的视野。中集在车辆板块的发展阶段,便在全国开启专用车行业的整合之路,其中2003年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即现在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简称“山东中集车辆”),在继承原有中德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吸收了先进制板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内冷藏半挂车以及冷藏车厢体研发生产的标杆企业,其生产的冷藏厢式车厢体销量在国内处领先地位。2008年,中集在青岛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专门向欧美出口的优质冷藏半挂车。由此,中集结合改良后的德国技术和中国制造的优势,拥有了两家名牌冷藏半挂车以及冷藏厢式车厢体生产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用于冷链的干线运输及城市配送。

  自2014年开始,我国生鲜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期。中集精准把握了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装备商机,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中集精新相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集精新相能”),重点为顺丰、京东、苏宁等国内快递物流、电商巨头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所需要的小型保温箱、冰包、冰排和智能化监控设备等小型冷链物流装备。

  此外,凭借在自动化仓储物流装备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中集旗下的深圳中集天达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天达物流”),作为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方案解决及系统集成商,已在俄罗斯、新加坡、沙特、泰国等海外市场承接并交付多个智能冷链物流仓储系统项目。而伴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集天达物流又凭借在智能仓储冷链项目中积聚的丰富经验,开始顺利进入国内大型集中式冷库领域,为各大冷库提供国内领先的自动化物流存储、分拣系统及装备,提高冷库的运营效率。

  可以看出,中集的这些冷链物流装备企业,都是中集根据国内外冷链物流市场发展需求而做的布局,基本上贯穿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充足且所有产品都对标发达国家最严苛的标准。中集的这些优势将会在助力国家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黄田化介绍,中集能快速完成冷链物流装备全产业链的布局,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就是中集的冷链装备源自欧洲先进技术,且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始终确保中集的冷链装备技术对标发达国家领先水平。

  以冷藏箱为例,中集刚收购韩国现代青岛冷箱厂的时候,包括不锈钢、发泡材料和铝型材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生产原材料都需从欧美进口。经过中集技术人员的创新与研发后,中集不仅实现了绝大多数原材料国产化采购,顺利解决了韩国现代过渡到中集青岛冷箱的技术难题,还将创造性地用焊接技术替代了当时全球普通流行的铆接技术,彻底解决了冷藏箱因气密性和水密性不够导致的漏热问题。

  “中集还不断赋予冷藏箱更多的科技内涵,并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出多种场景应用的特种冷藏集装箱。比如温控区间在-60℃—-80℃的特种冷藏箱用于金枪鱼等深海产品储运,具有高度保鲜能力;我们将机械冷冻与蓄冷技术结合,解决冷冻机除霜期间造成的温度波动,应用于医药疫苗等精准温控货物储运;将磁场保鲜技术运用于冷藏集装箱,大大延长了非低温状态下鲜花等易腐食品的保鲜周期等等。”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有善介绍。

  据中集青岛冷箱技术中心经理孙吉栋介绍,中集现在已从冷藏箱产品的简单生产层面,上升到核心系统研发和设计层面。比如,中集通过自主创新,研发设计出先进的双温控制系统,实现了冷藏箱里温度调节的远程控制,代表性产品就是双温冷藏箱,即一个箱体有两个不同温度的舱。“有了这套双温控制系统,双温冷藏箱不再需要依赖有双温控制能力的冷机,采购成本和周期都将降低。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大型超市等诸多场景,市场反馈很好。”

  “不夸张地说,只要客户对冷藏箱产品有任何特殊需求,中集都可以通过创新研发予以满足。中集这方面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中集青岛冷箱总经理樊平燕表示。

  除冷藏箱外,中集的冷藏车也与欧美的冷藏技术一脉相承。“山东中集研制的所有冷藏车传承了德国考格尔的三明治技术,其保温性能一直全球领先水平。在收购济南考格尔后,中集快速完成了冷藏车生产原料的国产化,且均符合欧洲标准。”山东中集车辆总经理高峰介绍,“截至目前,我们生产的冷藏厢式车厢体,在国内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国内主流冷藏车市场的榜首。”

  事实上,中集不仅在冷链装备产品上进行创新研发,还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先进的冷链物流装备核心原材料。比如,与三明治保温技术配合使用的热塑型复合材料,可以进一步增强冷藏箱的强度从而提升其防撞能力,这种材料已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深受市场欢迎。又如,无源制冷技术所依赖的相变材料,只要放在制冷设备里2-3个小时完成充冷后,放在保温箱里,就可以确保保温箱在24-48小时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这种相变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中欧班列蓄能箱,以及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保温箱。

  首创移动冷库 助力中国冷链物流模式变革

  拥有强大的冷链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不仅让中集快速完成了全冷链物流装备业务的战略布局,也让中集能更敏锐地发现冷链物流产业链的核心短板,并积极参与补齐行动。

  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已经完成,其基本模式是以大中型冷库建筑为核心,以食品加工厂和商超为上下游节点,通过冷藏车/箱为链接工具,完成整个冷链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基本完全借鉴欧美这套模式。但研究者发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简单借鉴欧美模式反而可能让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走弯路。

中集冷链物流

  “事实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场景,与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电商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过去以大中型商超、市场为主要终端节点,逐渐被以电商配送为主要终端节点取代。”马进介绍,终端节点的变化,将给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带来深刻改变,很可能使整个冷链的模式由集中式冷链向分布式冷链转变。

  举个例子,我国北方B城市的集中式冷库在城市的北部,B城市南部的消费者从广东购买的水果,往往都是先送往位于B城市北部的集中式冷库,然后在从城市北部配送到城市南部。如此一来,物流效率较低,物流成本也会增加。如果在城市的东、南、西部各建一个小一些的冷库,物流路径将得到优化,无论城市哪个方位的消费者都将得到最优路径的配送,物流效率将大大提高,而物流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分布式冷链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消费习惯和配送模式,借助现在发达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中心有能力配置最优物流路径,并实时分配配送资源,这也使得未来网络式分布的冷库布局和配送成为可能。”马进表示。

  除了城市冷库运营模式的变化外,还将有个明显的变化是,终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将进一步倒逼上游冷链渗透率的提高,即产地最先一公里用于预冷储存的冷库需求将得以释放。

  传统大型冷库本身也存在着很多让投资者烦恼的短板, 这些土建式冷库建设用地较大、审批流程较长、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往往长达1年半甚至更久,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决策快,建设快,调用灵活的电商冷仓需求。

  为更好地契合分布式冷链的需求,中集研发的移动冷库迅速登上市场的舞台。

  中集旗下的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在优化冷藏箱技术的同时,充分集成制冷等多种系统,扩展研发出多款移动冷库产品,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模式深入变革。

  中集研制的移动冷库可多箱组合、易拆卸,与传统土建冷库相比,具有综合成本低、投产周期短、使用灵活方便、可拆装搬运、可回收再利用等多种比较优势,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专门推广新型可移动组合冷库而成立的企业,结合传统集装箱和冷库建筑的技术优势,又从制冷性能,箱体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良,以更适应陆地运输网络节点的组合冷库应用。

  据制冷专业博士、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波介绍,公司组织了一支精良的制冷专家团队,通过反复两年时间的研究,将原有箱体的制冷降温性能大幅提升,“二三十度的食物,在我们的冷库里,2小时可降至零度。田间摘下的水果,2小时左右可彻底中断其呼吸热,达到睡眠状态。”这种移动冷库可适用于各运输节点的配置,包括田间地头的预冷,“精准扶贫”概念的诞生地——湖南十八洞村已经用了上这种新型冷库来储存处理猕猴桃。

  “我们对箱体外部结构加厚,内部结构也做了调整,更适合物品存放和保存温度,箱体内壁的防火等级也进一步提高。而不同的箱体中温度不同,若在一个大冷库项目中,根据不同货物的要求通过组合箱体设置不同温度,且可以远程调温,这也是传统冷库也没有的优势。”刘海波进一步解释。

  “截至目前,中集的移动冷库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市场第一。”太仓中集冷藏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浩也介绍。

  2020年5月,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要求,推广应用移动冷库等新型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中集的移动冷库产品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整合资源进行升级 中集冷链营收数倍增长可期待

  《意见》还指出,要有针对性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整合冷链物流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据了解,与该政策配套的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也正在筹备拟定中。

  “这意味着,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将越来越规范,而行业越规范,中集就越有优势。”中集集团副总裁黄田化表示,冷链物流各环节所需的装备,中集不仅都有,且都符合国际标准,产销量基本上都居于行业第一。此外,中集还积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建成比较成熟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食品在全冷链物流过程中温度监控和远程调整,确保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

  除了食品冷链外,中集还利用自身已积累的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积极向医疗冷链、航空冷链等对温控有更高要求的业务领域拓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以医疗冷链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集精新相能公司旗下的“冷云”团队已为湖北等国内疫情重点区域医院,及欧洲、非洲、美洲、中东等多个疫情国家,多次成功运送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助力当地战疫。

  此外,基于在国内消费升级,中国加大开放的大背景下,中集物流服务板块还成立专门从事跨境生鲜运输的冷链物流服务公司——中集小飞鱼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国内多家一线大型进口水果商稳定的合作商。中集小飞鱼将东南亚原产地摘下的榴莲等新鲜水果,直送国内销售门店/仓,提供海运、陆运一站式全程跨境冷链运输服务,受到客户广泛认可,下一步将延展到海鲜、冻肉等其他品类跨境冷链运输。

  “目前只要市场有需求,中集就可以快速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全冷链物流装备解决方案,我们的优势是装备,但也会延伸至服务和其他相关的解决方案。”黄田化表示,中集装备的客户资源非常多,未来中集还可以整合国内外资源,逐渐探索全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以及冷链金融等,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只要有温度控制需求的物品(不仅限于食物),就需要冷链物流服务和装备。随着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越来越规范,加上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在这样大背景下,中集冷链业务目前的百亿元营收规模仍然只能算是起点,未来数年内增长数倍,比如达到数百亿元规模非常有希望。”黄田化最后补充道。

作者:载文 来源:中集集团
生成海报
长按海报保存到手机,分享。
新闻反馈与咨询
延展阅读
查看更多车型,去精确找车
咨询看车
点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