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具备车联网功能的新车中,联网功能激活率不到30%。不激活不联网,车联网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在近日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电子国际论坛暨汽车半导体应用峰会”上表示。
清华大学汽车系主任李克强也在8月27日的“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感叹:“车联网一词都热了三四年了,成立了许多联盟,众多企业加入。但此过程中既有成就也有困惑,大部分企业都不赚钱,照此下去车联网再热两三年就发展不下去了。”
近几年,车联网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各方纷纷加入并积极推动车联网的发展。但车联网产业看似无限“风光”的背后却存在很大的发展困境。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国内车联网产业终将如镜花水月,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尚未形成有效系统和完整产业链
李克强表示:“国内车联网尚未形成有效系统和完整产业链。目前,主机厂对车联网已经不太有热情,IT企业虽然有激情但侧重于信息服务,对汽车安全节能性能的提升无能为力。车联网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其中包括对车联网的定位不准以及缺乏可靠的盈利模式等。”
“终端开发者开发出的产品整车厂是否会完全采用,这对终端开发者来讲是比较大的压力。从平台来讲,国内还没有系统化的车联网平台。车联网系统需要整合的资源非常多,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因此形成各领域合作的车联网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江苏中科天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郎继军告诉记者。
上海航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占威表示:“我个人认为车联网里面传感器、控制器、车载终端实现硬件的交互,基础服务平台和客户结合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构成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系统。车联网的系统化让一家企业无法单独把产业链上的各种工作都做好,必须联合形成系统才能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车联网是汽车制造商、车载终端企业、电信运营商、IT企业、硬件供应商、交通信息内容运营商及服务商等组成的一长串产业链,涉及到各参与者的价值角色定位及利益分成。它是全方位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关系的系统方案,但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还仅仅是关注与解决车与人关系的车载终端产品,这在车联网的庞大系统中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因此,系统化、链条化的车联网系统搭建任重而道远。
各方不盈利商业模式尚不明晰
此前,记者曾调查过国内车载信息系统续签率低的问题,很多用户因价格较高、功能不实用等因素表示不愿续费继续使用。杨景也表示,目前国内车联网行业面临联网功能激活率不高的困局。
正如李克强所言,大家存在共同的疑惑:车联网如何成为盈利的产业?蓝图很美好,但是怎么赚钱,怎么满足需求?仅仅提高信息服务,消费者是很难买单的,不仅国内消费者不愿续费,国外的Onstar、G-book都不赚钱。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何举刚向记者坦言:“现在的困难在于要真正找到用户需求,开发用户感兴趣的功能,以此为纽带才能真正解决车联网商业模式的问题。虽然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但商业模式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第一要解决用户行车、停车的需求,第二要解决用户安全和节能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车联网的商业模式就不存在问题了。”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客户事业部副总经理辛克铎站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认为:“车联网的未来在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于运营。目前是车厂自己运营,但我认为未来不会是这种方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是车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
业内专家则认为,车联网产业在尚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的状况下被进入“成年期”,看似成熟,实际尚不明晰。车联网盈利的突破口在于:如何精准定位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功能,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买单。但国内企业还未找到这一关键的切入点,尚处于摸索期。
本质问题需解决关键技术待突破
李克强表示,车联网要协同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关键技术需要行业内合作解决。车联网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信息服务,一是提高汽车性能。目前车联网在提供信息服务这方面发展得不错,很多自主品牌车企如长安汽车已推出自己的车载Incall系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秘书长庞春霖表示,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交汇的时代,车载信息服务产业面临同质竞争、车机不连、交互障碍、低级智能、缺乏细分、简单满足、信息安全和行政影响八大问题。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陈晓冰告诉记者:“目前乘用车车联网发展有点走歪路,不能仅关注信息提供,而应该关注这些信息是否对客户有价值。对客户而言,最关心的是车联网技术能不能解决最本质的需求——安全和节能。这才是车联网行业参与者最需要关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业内专家表示,一个产业要盈利,首先必须清楚这项技术的价值链,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支撑价值链的关键技术,只有突破关键技术才能形成赚钱的产业。车联网的功能不仅仅是车辆信息服务管理功能,还要能够改善汽车的性能。正如杨景所谈:“车联网需要给整个汽车消费者全新的体验,研究智能汽车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