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汽车动力后市场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发动机的保养维修服务和销售备件。对主机厂来说,售后服务是赔钱的买卖,卖配件稍能弥补成本但也有限。在当今互联网已成汽车装备工业的工作平台后,并随着产品保有量的增加,传统的汽车动力后市场业务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潍柴在2014年已实现产值过千亿、发动机保有量超过500万台、覆盖主机(车)品类上千种、客户遍及全国及五大洲,而接单、修机器、卖配件的传统流程操作,已不适应国际化潍柴的远距离、全天候、品种多、个性化要求复杂的后市场业务发展。此外,在制造领域利润日益稀薄的情况下,后市场也将承担着企业新增业务收入的重任。
为此,针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服务转型的要求,潍柴在后市场领域主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提出后市场服务电子商务协同增效应用模式,快速完善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撑产业链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协同增效。
信息化建设解决了后市场服务的难点
潍柴于2016年10月完成建设的新服务系统,是一个以服务高效化、规范化、特色化、全过程化为方向的系统,覆盖境内、外售后服务的关键业务流程和节点。
众所周知,整车和发动机厂家在后市场的很大一部分成本支出是服务费用。新服务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借助服务APP大幅降低服务费用。
据了解,原来的业务流程是:PC端开启流程、外出维修、返回服务站、PC端完工流程。潍柴服务APP 上线后,服务人员可直接在手机端操作完工流程。简化的流程和操作,大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APP可监控服务轨迹
此外,APP可监控服务轨迹、现场验证,并跟踪服务过程。相关数据会通过APP上传至系统平台,为客服中心核算服务费用、服务稽查等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服务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验证,潍柴售后服务费用明显降低。据统计,2016年度节省服务费用1300万元,减少外出费用925万元。
大数据应用实现了后市场服务一体化
与前端制造是流水线作业不同,后市场业务不仅需要解决客户诉求、调动资源提供满意的服务,还要管理和销售多品类的备品和配件。后市场业务涉及人和物品的管理,十分庞杂,与流水线易于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恰成鲜明对照。
潍柴备品业务平台致力打造统一的销售业务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管理配件、油品、再制造等业务和产品库存,提高三包服务满意度,降低不规范单据。由此,潍柴在引入信息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后,实现了后市场服务一体化。
首先,备品业务平台将线下处理的整机业务转为在线管理,并固化在备品业务平台中。其次,将备品业务平台提升改造为集采购、销售、仓管于一体的统一业务平台。最后,优化三包加急配件调拨业务流程,实现全过程线上操作。
大数据应用实现了后市场服务一体化
据统计,维修站、中心库、客服中心、后市场公司等,年度可节省管理费、办公费用等近百万元。
潍柴备品业务平台上线后,大幅提升了对海外后市场的服务支持力度。通过这一平台,潍柴印度公司的CKD订单获得本部准确高效的处理。另外,印度客户可按照组合件采购,经公司确认后可直接发货。
另外,新系统实现了订单智能化,精简了渠道商、业务员系统工作量约40%,每年为公司节省材料费、人工费用60万元。
后市场数字化管理的目标是“完全以客户为核心”
在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产品的后市场管理上,客户关系依赖于服务态度、价格、服务半径等因素。在智能互联时代,潍柴动力基于信息系统架构,搭建了“完全以客户为核心”,营销、服务、日常办公等相辅相成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潍柴客户关系管理(CRM)项目,涉及11个部门、7大业务模块和营销系统的37条核心业务流程,建立起了潍柴客户关系管理IDIC模型。
在销售服务上,客户信息分布零散,历来是困扰企业精准营销的大问题。自CRM上线后,潍柴客户信息实现了集中、分类、分组管理,构建了客户360度视图,有助于实施精准营销。
在售后服务上,服务系统可缩短服务周期,提高用户满意度。据统计,2016年度潍柴服务系统每单处理用时同比减少12%。
在预防假冒伪劣配件流出上,备品业务平台增强了条码、防伪码管理,跟踪物料流向,可以有效打击假冒件、副厂件的流通。
在业务全球化上,服务系统采用多语言环境,支持多货币结算,有效支撑了潍柴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上的协同运作。此外,通过系统可实现境内、外质量数据合并,支持多样化的数据应用,为研发、生产制造提供数据支持。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潍柴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并得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2016年8月,潍柴动力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入选工信部2016年度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并获得国家专项补助资金。
潍柴重视后市场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自主开发信息化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初步统计,借助信息化系统,潍柴后市场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IT投入与运维成本降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