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市场称之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北北合作”的收购计划,现今却面临着破裂的危机。在熔盛重工迟迟拖延不上交补充材料的情况下,熔盛重工与全柴动力的这场联姻一时间变成了僵局。
受此消息影响,全柴动力股价进入下降通道,从2012年7月12日至7月18日,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并一连4日股价触及跌停红线。截至7月19日,全柴动力收盘价仅有10.7元/股,相比要约收购价格16.62元/股全柴动力现今的股价可以说打了近6折之多。
雪藏批复文件熔盛重工施拖延战术
2011年4月,熔盛重工以21.5亿元的投标价购得安徽全椒县政府持有的全柴集团100%股权。因全柴集团持有全柴动力44.39%股权,导致熔盛重工成为全柴动力新的实际控制人,由此触发向除全柴集团之外的全体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股份的要约。4月28日,熔盛重工发出要约收购书,要约收购价格为16.62元/股。
对于此次收购,市场称之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北北合作”。然而,正是这个被市场看好的收购却面临夭折可能。
继6月1日与6月5日连发公告之后,熔盛重工7月17日再发公告称,熔盛重工有条件同意购买而卖方有条件同意出售全柴集团的全部股权,唯须受协议的条款及条件所规限,目前条件尚未达成,故协议尚未生效,熔盛重工尚不需要支付代价(收购的支付价款)。
熔盛重工表示,因当时尚未取得商务部反垄断局和国资委的批复文件,因此,公司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延期上报有关补正材料。
但全柴动力表示,该公司2011年8月已公告相继收到商务部与国资委的相关批准材料,但熔盛重工却迟迟不上报相关补正材料。也就是说,如果熔盛重工一直拖延不上交材料直到失效的话,收购将无法获得证监会的审批,而这次收购也将面临失败的风险。
中小股东发飙股价已较收购价打6折
就在全柴动力17日发布公告的当天,公司股价以11.3元跌停价收盘,若按其一季度平均股价14.3元计算,持有重仓的长江证券(9.06,-0.05,-0.55%)、东方证券和光大证券(13.63,-0.07,-0.51%)3家券商合计浮亏2461万元。据全柴动力一季报前十大流通股东显示,7家机构合计持有全柴动力2142.52万股。
事实上,从7月12日至7月18日,全柴动力股价连续下跌,截至7月19日,全柴动力股价只剩10.7元/股,相比16.62元/股的要约收购价格,全柴动力现今的股价已经打了近6折。
在股价打了近6折的情况下,业界人士认为,熔盛重工恐怕不会接受原来的收购价。对此,全柴动力证券事务代表万少红则是公开强调:“收购价格肯定是不会变动。”
就在7月17日,熔盛重工有意延期实施本次股权收购的表态彻底激怒了全柴动力的中小投资者,后者拟联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声讨”熔盛重工。
据了解,2011年四季度至今,机构投资者看中要约收购确定性增加而于四季度大肆建仓套利,其中包括兴业全球视野、私募中融增强36号等。
然而,在熔盛重工的拖延之下,全柴动力股价却开始节节下降。2012年7月3日,全柴动力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两位重量级股东——兴业全球基金公司和东方证券联名发函,要求熔盛重工说明迟迟未向证监会提交的补正材料具体是什么,以及未能提交的真实原因,并说明何时可提交补正材料,以及要约收购事项后续如何安排。
如意算盘落空熔盛重工面临艰难抉择
不过,熔盛在17日的公告中,再度解释了迟迟未上报的原因,即熔盛重工目前正在根据国际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及集团和全柴集团的经营情况,准备涉及全柴集团的行业分布与产业板块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计划、公司定位及治理模式、同业竞争情况、行业整合及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分析。
在市场人士看来,熔盛重工的“分析”最终无非两种结果:一是分析后决定放弃收购;二是分析后继续推进。但最重要的是,以“分析”为托词,熔盛重工已将收购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何时完成分析也是其自主确定。
安徽当地一位长期关注全柴收购案的人士指出,如果全柴动力股东全部接受要约,熔盛重工为此需付出最高26.19亿元的要约收购款。而其本意应是想在股价高于要约价时快速实施要约收购,即无人接受要约而省下上述巨额资本开支。孰料后期持续下跌,全柴动力股价2011年四季度至今已长期低于要约收购价,公司股东据此接受要约已是大概率事件。更为重要的是,熔盛重工本欲通过本次股权收购掌控全柴动力这一资本平台,但若全体股东接受要约,全柴动力还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进而丧失资本平台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熔盛重工最新作出的“分析”表态无疑值得玩味。如果“分析”的时间周期足够长,直至大盘回暖、全柴动力股价反弹至要约价上方,那么熔盛重工的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熔盛重工所言的“何时完成准备在现阶段存在不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或正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