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成立至今,潍柴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发展单一发动机业务到形成国内唯一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整车”的重卡黄金产业链;从单一产品到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从受制于外国技术到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发动机;从极少的销量到高速大功率发动机销量全球第一、销售收入由1998年的5.8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911亿元……潍柴以跨越式发展的轨迹,谱就了“动力传奇”的宏伟篇章。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潍柴把国企的传统优势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升了潍柴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生产领域,潍柴大力推行生产系统改革,稳步提高产品质量,重树潍柴产品信誉,抓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加快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研发,推进高配置战略,把高速大功率机做强。在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并实行了独具特色的WOS管理。在人才机制上,潍柴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尤其看重大学生、科技人才、财务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自2008年以来,潍柴就先后从海外引进各类人才47名。
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是潍柴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潍柴从1998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加快技术改造。潍柴人深知,技术研发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他们拿出100万元,设立了技术创新奖励基金。2005年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柴油发动机——“蓝擎”在潍柴问世,终结了“外国心”驱动中国车的历史,让中国内燃机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潍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模式。这种在集成知识的基础上,联合产业供应、经营管理、品牌运作等价值链环节,形成优势资源的深度嫁接和相互链合,以达到延伸创新产业链、形成合作共赢的战略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2007年底,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在潍柴诞生,就是“以我为主、链合创新”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所有改革中,潍柴做得最出彩的当属资本运作。自1998年以来,潍柴先后进行了以国企脱困为主题的三三制改革、股份制改造、潍柴动力H股上市、兼并收购湘火炬、潍柴动力回归A股、重组山东巨力等资本运作项目。借力于资本运作,潍柴从一家偏居一隅的柴油机厂,发展到国内最具实力的装备制造业集团。
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潜心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潍柴实现了跨越发展,确立了在中国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的领军地位,并逐渐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话语权。在2010年12月召开的商务大会上,潍柴提出了“挑战全球第一目标”的战略愿景。在此愿景的引领下,潍柴在未来5年内,将努力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成为以整车、整机为导向,拥有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国际化企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