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康明斯宣布将对欧洲区的分销事业部进行机构重组,建立大欧洲区分销事业部,将原有的四家按地域划分、横跨16个国家的全资分销机构,即康明斯英国、康明斯地中海区、康明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比荷卢区、康明斯中欧/东欧区,合四为一,统一管理。
康明斯ISB6.7-EPA2010发动机
此重组计划将于2011年1月开始进行,持续到2012年结束。其间将有21项重要举措相继展开,每一项都将有利于康明斯在更广阔的欧洲市场改进绩效。此重组计划源于一项康明斯战略性业务评调结果(该项目简称为LIFT),目的是调整并制定与市场需求协调一致的战略目标,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应对挑战。此计划广泛采纳了康明斯客户、员工、市场高管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和建议,决定集中力量,统一资源,在欧洲地区建立一家大型分销管理机构,统筹管理欧洲业务,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提升整个欧洲地区的客户支持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康明斯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康明斯大欧洲区总经理Ron Somerville表示,大欧洲区分销机构的建立,是康明斯加强分销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步调,打破区域界限,真正实现“服务无国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周到的服务;通过整合康明斯人力、物力和客户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客户需求,超越客户预期,成为客户首选。
康明斯在中国
康明斯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1940年代。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向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国家提供战时援助。《租借法案》对华军援物资中就包括配备康明斯发动机的江防巡逻艇和军用卡车。
1944年末,一家重庆企业致函康明斯公司,寻求建立商业联系,在中国进行康明斯发动机的本地化生产,时任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总经理埃尔文•米勒在回函中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中日战争结束后康明斯能够在华建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米勒先生的想法只能等到三十年后的1970年代,伴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才有望变为现实。
康明斯在华投资愈三亿一千万美元,作为中国柴油机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者,康明斯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始于1975年,时任康明斯董事长埃尔文•米勒先生首次访问北京,成为最早来华寻求商业合作的美国企业家之一。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伊始,首家康明斯驻华办事处就在北京成立。
康明斯是最早在华进行发动机本地化生产的西方柴油机公司之一,1981年康明斯开始在重庆发动机厂许可证生产发动机,1995年康明斯第一家中国合资发动机工厂成立。到目前为止,康明斯在华总计设有26家机构,包括14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员工7,000多名,生产发动机、发电机组、交流发电机、滤清系统、涡轮增压系统、排气系统、后处理和燃油系统等产品,拥有由12家区域服务中心和三百多家授权经销商组成的服务网络。
康明斯长期坚持与中国大型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共同发展。作为最早来华进行本地化生产的外资柴油机企业,三十多年来康明斯已经与包括东风汽车、陕汽集团和北汽福田在内的中国商用车领先企业组建了四家发动机合资厂,康明斯十八个发动机系列中已有十一个在中国本地生产。
康明斯是第一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外资柴油机公司,2006年8月康明斯与东风公司合作设立的发动机技术研发中心在湖北武汉正式启用。
2009年康明斯在华销售额逾17亿美元,中国区已经成为康明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