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年伊始,种种迹象已显示,曾掌舵江淮汽车二十余年的左延安,或将正式与其一手缔造的企业作别。江淮汽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左延安将退出新一届董事会。
自1990年起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左延安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把江淮汽车从一个濒临破产、年产销汽车不足千辆的国有企业,打造成一家产量近50万辆、有着完整业态且行业排名已进入前八的现代化汽车制造企业。左延安留给了江淮什么?他的淡出,会否对企业产生影响?
力挽狂澜
1990年5月20日,41岁的左延安开始以“一把手”的身份执掌江淮汽车。这一年,江淮汽车已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到了生死攸关的叉路口,企业当年的汽车销售量已降低到不足千辆,销售收入3002万元,公司的净资产数额是零。
在执掌江淮后,左延安迅速制定了“重点发展客车专用底盘,适时发展整车”的发展战略。至1995年,江淮客车专用底盘销量已名列全国第一。此后,江淮汽车的底盘销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江淮汽车也由此掘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1994年,左延安在日本考察,看到被日本人誉为跨世纪产品的新款轻卡时,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上轻卡。恰好上级部门批给了江淮一台进口轿车的指标,左延安毫不犹豫地决定用这个指标购进一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轻卡,作为开发产品的参考车型。就这样,1995年,江淮汽车开始涉足轻卡开发,并很快在业内脱颖而出。
再上台阶
1997年5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作为安徽省12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左延安出任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此后,在左延安的主导下,江淮汽车继续高歌猛进:
2001年8月24日“江淮汽车”A股8800万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2年,第一辆命名为“瑞风”“的商务车正式下线,江淮进军多功能商务车领域。短短2年便在国内MPV市场排行榜位居第二,2005年一举夺得MPV销量冠军,直至成为行业龙头。
其间,江淮更是一度创下连续15年增长超过50%的骄人业绩,左延安也由此被视为江淮汽车的灵魂人物。
2007年,江淮进军乘用车领域,同年,江淮轿车亮相上海车展。至2010年第200万辆江淮车下线时,江淮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国企,发展成为产品系列齐全、整车销售量达50到60万辆、销售收入达450到500亿元的综合性汽车集团,并在全国汽车企业综合排名第八。
制胜基因
在长期掌舵江淮的过程中,左延安一直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打造,而“学习和创新”也被左延安视为企业制胜之道,并成为江淮汽车的基因。
据悉,早从1996年开始,左延安提出系统思考、团队学习的理念,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分析,左延安发现了企业成长有趣的“一、三、五、八”现象,即技术创新做好了,企业可以过1~3年好日子;如果管理创新也跟上去,可以繁荣3~5年;同时坚持制度创新就可以好5~8年。到了7~8年往往会出现一个成长瓶颈。如果不注意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企业是长不了的。长期以来,在一个两万人的大型企业里,江淮汽车一直坚持“40+4”的学习,即每周40小时工作,并在周末进行4小时的集体学习,这项制度至今已坚持十余年。
左延安对企业文化的重视集中体现在他精心营造的“江汽大厦”上:大厦的基础就是人才工程和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大厦的三大支柱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厦的屋顶就是江汽文化,即崇尚人本管理,尊重人格,尊重人的价值,以尊重员工为核心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文化。
左延安曾自豪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江汽大厦应该能够解码你最想知道的江淮持续发展之谜。”
开启新篇
在很多人看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江淮已深深打上了“左延安”的烙印,左延安也一直被视为江淮汽车的“定海神针”,而左延安一旦离任,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对于左延安的退任,安徽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表示,这是一种正常的企业接班人交接现象。“几年前,安进已担任江淮总裁,之后接任党委书记一职。”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江汽发展的梁华平表示,江淮汽车一直以“稳健”著称,目前企业已形成一套系统的以企业文化支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而且,目前江淮汽车的高层到中层,大都是经过江淮长期的企业文化培养和熏陶,也非常稳定。因此,即便是左延安淡出,对江淮汽车的未来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左延安作为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其推崇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不仅对我省汽车工业,对全国汽车工业的影响都很大。这种影响,在未来将有望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