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经济界对于我国经济是否需要长期保持高增长的争议一直存在,特别是在GDP增长“能上不能下”的思路下,出现了许多扭曲的经济决策和现象,社会与环境也在逐步为这种扭曲的决策付出代价。但尽管非议重重,目前似乎也并没有打破权位者的“GDP增长情结”。作为国民经济这辆滚滚向前的战车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汽车行业也似乎沾染了这种思想。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车市的整体增速已经跌回到12年前,不仅远低于前两年的增速,而且也大大低于年初行业的预期。此数据一出,业内“衰”声一片。生产企业表示压力大;经销商叫苦;一些媒体也开始唱和,对这种低速增长表示“忧心忡忡”,仿佛没有两位数的增长,大家都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这个行业就此一蹶不振了。
就从表象来看,这种声音已经反映出行业从业者的心态———汽车行业已经是能上不能下,这与上述的“GDP增长情结”的核心思想何其相似。汽车行业是不是一定保持高增长不可?这和GDP增长要保持在8%一样值得商榷。让人不解的是,2009年汽车产销1360万辆,2010年汽车产销1800万,行业内都能过得很滋润。而为何今年能保持1800万、并略有增长的时候,行业内就认为“活得艰难”呢?
不可否认,在总量并未太大增长的情况下,今年来生产和经营成本的上升,让车企和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利润都有所下滑,尤其是价格战让终端经销商蒙受不少损失。但恰恰是这个原因,暴露出流通行业目前经营体制和思路的一个弊端———过分倚重新车销售。
如果从这个行业里深入探究,不少经销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只是销售服务商,对于售后和后市场,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热情,因为与新车销售比较起来,售后和后市场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回报更为缓慢。这对习惯赚快钱的经销商来说当然就不会是经营的重点———像前几年一样不愁卖车,排队要车,那种日子才叫爽嘛。至于成本的上升,就靠新车销量增长带来的利润去冲抵吧。
所以,一旦新车市场没有大幅的增长且利润下滑,一些经销商就立即陷入困境。这些经销商没有把眼光放在增加的“1800万辆”的保有量增量上,经营上还是靠着新车利润过活。所以,当增速降下来,叫得最响的,也是这部分“过惯了好日子”的经销商。
至于生产企业叫苦,就更不好理解了。降价导致的利润损失多由经销商默默扛起了,生产成本的上涨也不至于会导致“艰难”吧?网传某车企发放27个工资的信息,也不会是空穴来风吧?为何生产企业觉得压力大,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端倪:到2011年年底,若各大汽车公司规划产能变成现实,届时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加上国内其他汽车企业总产能将在2500万辆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今年可能会有约600多万辆的产能剩余。这就是生产汽车头疼之所在———对于行业过于乐观的判断导致生产盲目的扩大,最后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当行业增速达不到预期,最惨的可能就是那些当初雄心勃勃要做第一第二的车企。
所以,要求汽车行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就如同要求GDP一直保持8%以上一样有些令人费解。“唯GDP增长论”导致巨大的基础投资,出现钢材、水泥等数十个行业产能过剩,消费也明显不振。这种现象已经为汽车行业敲响警钟。作为一个市场化的行业,任何失误都需要企业和商家自行承担。因此,行业要稳健发展,车企扩张的步伐还是慢一点好。而聪明的经销商,则从不断增长的保有量挖掘机会,做大售后的产值,不管新车市场怎么样变化,经营整体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