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美丽壮阔的外景,这里有多民族交汇的文化,这里有最值得挖掘的故事,这里就是最好的素材宝库……足以造就一部西部风情大片了。
昆仑山之行第二天,我们不仅要了解重卡牵引车在高海拔地区的爬坡性能,更感动于每天穿行在这条天路上的卡车司机的点点滴滴。从玉珠峰沿青藏公路再往前走到昆仑山口一路爬坡就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了,每天在这个简陋的小小驿站都会有很多过往的人在这里短暂休息,最多的自然就是卡车司机了,从这里他们将开启最荒凉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他们就像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征服最艰险的路,仿佛永不停歇。
早上,甘肃的老马从拉萨返回,脸上的高原红告诉我们他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一夜劳顿终于可以在这里吃上一顿热乎饭,而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得知我是卡车网的记者他很热情的和我攀谈,一边吃饭一边诉说着他的见闻。他告诉我由于货物运输的时间要求紧,一路上休息的地方又不多,他们很少休息,现在两个人还好可以倒着开。但是还是会见到很多事故,一般他们都会下车问问人有没有事,遇到需要帮助的就搭把手,“大家都是在这条路上跑的,说不定哪天就会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微笑着说。吃完饭老马又马上上路了,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在我提出给他照张相他还显得很拘谨,也许是习惯了与车相伴常在路上吧。我们挥手告别,也许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但我会永远记着那张朴实的脸。
青藏公路上的卡车司机老马
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早上还是阴沉沉的飘着雪花中午就阳关明媚,烈日下,一位姓马的小伙子弯着腰在修车,因为太专注连后背也露出来了。知道我是记者后,他一下来了兴致,问我是不是可以上电视,后来听到可以上网站也很高兴。28岁的他开卡车7、8年了,他已经是妻子的丈夫、三岁大孩子的父亲。妻子在格尔木的家里照顾孩子,一家人的生计全系于眼前的这台卡车上,他是挂靠的,现在给的运费低,每个月除了给运输公司的钱自己剩下的也不多。在这条路上维修点少,一般的小毛病他自己就可以解决,手法娴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专业修车的。毕竟是年轻人,我一说要照相,他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要把脏衣服换下去。加了他的微信一看名字叫拽小子,头像也很帅,只是现在每天在青藏公路上跑车,风餐露宿的掩盖了他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帅气,不过却多了一份男人的担当。
正在专心修车的小马
小马和他的爱车
和马姓小伙子同行的一个带着小白帽的张姓大叔看着还以为是一个跟车的,一经了解却让我瞬间肃然起敬。他已经开了30年车了,当年没有路的时候甚至自己开路穿行过戈壁滩,慈眉善目的老人年轻时是条汉子,即使现在年纪大了仍然在这条路上坚守,他就是青藏公路上的活化石。让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话:“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也许有一天他不再开车,但这条路记得他的足迹和车辙。时间总是那么的不近人情,还没聊够他们就有要出发了,一路顺风!
有着30多年卡车经历的老张
参加爬坡赛测试的车来了,是一辆解放J6P390马力牵引车,拉了四十多吨货物,这趟我跟车,司机陈师傅也才30岁,但是已经开了14年车了,卡车就是他而立之年的证明。一路上这个四川汉子很健谈,虽然口音很重我有的地方听不懂但还是被他的乐观感染着。这些年云贵川、青藏甘陕都跑过,对各种车也很了解,他觉得爬坡能力解放车还是好一点,但是维修不便,上个月拉萨才有了服务站。对东风车的评价更好,这里东风的维修体系很健全,高原适应性也好。自己心目中还是更喜欢进口的斯卡尼亚、奔驰等车,但是高昂的售价却只能让他望而却步了。到昆仑山顶37公里路一路爬坡用时35分钟左右,陈师傅放下我们继续朝拉萨进发,千言万语只剩下一句:注意安全。
陈师傅检查车辆等待出发重卡爬坡赛
他们就像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征服最艰险的路,仿佛永不停歇。
青藏高原上翱翔的雄鹰就像奔行卡车司机们
在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要是能在这里拍一部卡车司机为主角的西部风情大片的话一定很有价值。在采访中我感受到他们有强烈的被了解、被关注的意愿,不要忘了正是这样的一群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藏区的繁荣发展做着贡献,输送着各种各样的物资也连接着他们家人翘首以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