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央企、13年省属国企,中国重汽集团终于变成地地道道的济南企业了!
或许是多年为央企的原因,尽管地处济南的中国重汽早在13年前就已下放为“省属市管”,但仍给本地人以神秘感,甚至“老济南”也难说出“重汽”在哪儿。
近日获悉,自2014年起,中国重汽已划归济南市,由原来的“省属市管”变为“市属市管”。“巨无霸”加入,将给济南带来什么?
【重汽动态】中国重汽80%国有资本划转济南
“从今年年初就已划归济南市政府了,但还未见到正式的纸质文件,只是领导口头传达了一下。”中国重汽集团划归“市属市管”的消息,记者从该公司多名员工口中得到证实。
据了解,今年1月,在中国重汽2014年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作为集团董事长的马纯济在讲话中提到,为强化省会都市圈经济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山东省委决定,从2014年开始,将中国重汽的国有资产监管划归济南市。
山东省国资委下属企业——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日前也发布消息称,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山东省国资委将其持有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及享有的权益80%无偿划转给济南市人民政府,20%无偿划转给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据介绍,7月9日,省国资委已下发中国重汽集团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文件,将19531.6万元国有资本及享有的权益无偿划转给该公司。
不过,中国重汽官方对此事并不愿做过多评论。
【曲折历史】13年前,从央企变为省属国企
“过去13年,中国重汽是‘省属市管’,再往前是中央直属,但终归根在济南。”中国重汽一位内部人士介绍,中国重汽的前身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始建于1956年,曾在196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1990年,国家为彻底改变汽车工业“缺重”局面,组建了中国重汽集团,性质为中央直属企业,隶属国务院领导。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重汽由于体制缺陷,内部改革滞后,逐渐掉队。一位熟悉重汽历史的员工介绍,另一层原因是斯太尔项目进展缓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要求,重汽花巨资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整车生产技术,但只消化吸收就用了两三年,达产后,售价又太高,销路一般。
2000年,原中国重汽陷入破产边缘,资产负债率达138%,累计亏损83亿元,13个月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当年7月,国务院第74次总理办公会决定对重汽进行战略性重组,将原中国重汽集团正式一分为三,重汽的核心和主体部门下放到山东,保留“中国重汽”称号。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汽在济南正式宣告成立,受当时条件限制,虽然隶属山东省国资委,但由济南市代管,这也是“省属市管”的由来。
此次重组后,中国重汽甩掉包袱,驶进发展的快车道,当年即扭亏持平,第二年销售收入几近翻番,2007年以红筹形式在香港主板上市。近几年,中国重汽依托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先后推出HOWO、HOWO-T系列、SITRAK系列等重卡,2013年累计实现整车销售16.5万辆,销售收入620亿元,2014年进入全球最有价值百强汽车品牌名单。
【有啥好处】企业获更多支持,增加济南财政收入
“不仅有利于济南市省会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国重汽在山东省企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中国重汽本身也将获得更多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在重汽2014年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马纯济曾对这次转变如此评价。
在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黎明看来,中国重汽由“省属市管”变为“市属市管”,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改变原来重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未来可能会获得济南市更多政策扶持。
另外,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部署深化国企改革,倡导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引入民间资本,激活国企活力,划归济南后的重汽可能更容易改制。
“对济南来讲,也是一次难得机遇。”马黎明介绍,尽管交通装备是济南的优势产业,却缺少龙头企业,“国字号”重汽划归济南市后,有利于我市对该产业的整体协调、通盘考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据了解,此前依托强大的产业带动优势,重汽就已吸引威伯科、李斯比特、大陆集团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来济投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一方面增大了济南国有资本体量,另外省市也会调整国有资本分红比例,增加济南财政收入。”济南市国资委相关人士坦言,目前具体政策都在研究中,他不便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