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逾半百,东风的集团领导们的心态依然很年轻,因为成立40年,经历开建几上几下的起伏,闯过停建的危险关口,熬过严重亏损的峥嵘岁月,东风梦终于渐入佳境。
创业:深山中开建汽车城(1969年-80年代初)
十堰是一个小城,因车而生随车而长。十堰当年能幸运胜过成都、武汉等大城市成为新中国第二汽车厂的地址,要感谢险恶的自然环境。据了解,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时,由于环境恶劣,硬是没从武汉打到十堰。在解放初期备战思想影响下,十堰幸运当选。一个跑汽车的老记者说,80年代从武汉到十堰铁路、水路再加公路才能到十堰,还大概需要一天时间。
虽然筹建工作历经了三次上马、两次下马的坎坷,但没有打消东风人的丝毫热情。“包建”和“聚宝”是这一时期东风的核心关键词,简单说就是集全国之力建二汽。那时的二汽也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梦想载体!
像孕育培养了自己的老家而难以忘怀一样,十堰现在仍是东风的精神家园。十堰是东风梦开始的地方,也培养了大量人才。东风本田副总经理刘洪难以忘怀他在十堰的9年,“这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他说。
成长:国内首家10万辆产能(1981年-1993年)
80年代的东风是辉煌的,不过实现成长前首先跨过的是由于巨额亏损带来的“停缓建”生死关。国务院决定将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紧急关头,当时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不要投资,只要政策”的自筹续建、自滚雪球的方案,得到了国家批准,从而避免了二汽又一次下马的命运。
这一政策让东风重获生机。到1985年,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且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到1985年,二汽不论在汽车产、销量还是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
发展让十堰这个小城难以承担更多的空间,二汽建设者们根据当时中国汽车“缺重(重卡)少轻(轻卡)无轿(轿车)”的格局,在古城襄樊北部的油坊岗,建设了新基地。
东风集团副总经理周文杰告诉记者,1987年时国家曾在十堰开过一个研讨会,讨论轿车进入家庭是否有必要,结论是轿车进入家庭可行。于是上汽和东风随后都向国家递交了发展轿车项目的申请,这也造就了1992年5月18日神龙轿车项目在武汉破土动工。
改革:亏损,不能承受之重(1994年-2000年)
1992年,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进入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进入艰难的改革调整时期,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
因汽车市场疲软和产品结构单一,十堰卡车基地生产能力半数放空,设备陈旧老化,急需改造;神龙轿车项目因一次性投资过大,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整个东风公司生产经营陷入了历史的谷底,企业亏损,拖欠职工几个月工资,大量人才外流……至1998年东风已由实现15亿元的利润大户变为累计亏损5亿元的亏损大户。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1999年出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苗圩与湖北省委领导签订军令状,提出“三年不扭亏,自动引咎辞职”。东风公司初步建立起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母子公司型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公司整体扭亏为盈,产销量突破22万辆大关,盈利13.8亿元。
发展:合资自主全面开花(2001年至今)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全面的爆发增长,东风通过与日产、本田、起亚、PSA等众多跨国企业的合资合作,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自主品牌方面,除了传统的优势商用车、轻型车之外,东风风神终于下线并快速发展。商用车和乘用车的生产结构从原来的75%:25%实现了掉个,这也符合中国汽车市场私家车占主流的趋势。
截至2008年底,东风公司总资产达2176亿元,员工数13.4万人,2008年销售汽车132万辆,销售收入19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4亿元,2009年1-8月份销售汽车113万辆。
东风汽车梦在总部搬迁到武汉沌口后,终于初步实现,不过要实现百年发展大计的东风汽车梦想才刚刚开始!